一、基本情况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综合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示范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574亩,校舍建筑面积64.8万平米。现有专任教师879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275名,开设专业53个,现有在校学生15290人,男生6451人,女生8839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简称“中心”)成立于2004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基础薄弱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2007年,学校被省委高校工委评为高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奖励性评估先进单位。中心同时为“孝感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2009年正式挂牌),进一步拓展了社会服务功能。2014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达标中心建设单位”。2017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达标中心挂牌建设单位”。
二、主要工作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思政工作体系,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树立“育人必先育心”的工作理念,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学校抢抓“示范中心”创建机遇,强化工作保障,推进教学改革,丰富活动载体,加强防范干预,着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教学、活动及防范等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形成了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的工作格局。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夯实基础,强化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分管领导任组长,学工部(处)、团委、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保卫处、后勤服务中心、附属医院以及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审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和目标考核体系。
2.规范机构设置
学校设有心理健康中心专门机构,为内设副处级单位,隶属党委学工部(处),相对独立开展工作,中心设主任1名,兼任学工部副部长(学工处副处长),设常务副主任(科级)1名,由专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中心有专职人员4名。
3.构建工作网络
学校建立了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中心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与组织、宣传与推广、教学与研究、辅导与治疗、素质拓展、社会服务等工作,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履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责;各二级学院副书记负责分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配备一名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辅导员开展具体工作,同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兼职教师对口联系指导二级学院工作制度。学校推行班团一体化改革,各班级配备有心理委员,各寝室寝室长兼任心理信息联络员。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协会、阳光素质拓展协会、留守儿童团体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队等学生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自助、助人、互助、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中心建立起学工例会、专题会、联席会等方式的日常运行机制、通过学校办公例会进行工作汇报的反馈机制及重大事项提请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解决的决策机制。
4.强化队伍建设
学校着力构建“专兼补”相结合的工作队伍体系建设,以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兼职教师队伍为辅佐、学生队伍为补充,打造3支队伍,形成工作合力。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专职教师4名,其中教授1名,研究生2名,教学院专职辅导员65人,每班配1名班主任,兼职心理咨询教师13人,兼职临床心理专家5人。学生心理委员317人、心理信息联络员1962人。
学校注重专职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培训,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开展专题报告。大力支持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和交流活动。目前,中心所有专职教师均具有心理咨询师或素质拓展师职业资格。
此外,学校每年对新进教师开展包括心理学知识在内的岗前培训,定期组织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寝室长(心理信息联络员)、宿管员、安保员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协助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尤其是早期发现的基本能力。
5.增强基本保障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列入一级预算,并逐年增加生均经费预算额度,生均经费投入已达到10元。目前,中心场所面积合计达600平方米,设有预约接待室、个案咨询室、专家咨询室、多功能室、心理测量室、沙盘室、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室、宣泄室、资料室、心灵驿站、教师和学生社团办公室等,并配有相应的设施设备。新建的南校区设有预约室和心理咨询室,面积80平方米,各学生宿舍区和二级学院设有学生谈心室,总计约200余平方米。校内建有专门的素质拓展基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并提供社会服务。
6.完善管理制度
学校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职责、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辅导员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管理制度,实行“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的职称评审政策,积极探索职级制管理,坚持岗位业绩导向,设立了专项奖励表彰制度。中心完善了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询值班、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心理咨询保密、档案管理等相关工作制度。
(二)深化改革,推进教学体系建设
1.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新时代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置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整体框架,将“育人育心”纳入人才培养工作目标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实行全覆盖,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总学时36学时,计2学分。此外,医学类、教育类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了医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心理课程。学校拟于2019年开设《恋爱心理学》、《精神疾病与健康生活》选修课,其中《精神疾病与健康生活》由孝感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任教,每门选修课16学时,各计1学分。
2.深化课程资源建设
中心教学团队注重教学研究,推进课程建设,《契合高职学生身心特点的< 心理与拓展>课程建设》被省教育厅列为2016年学生工作精品资助项目。团队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修订和完善了课程标准,自主开发出版了《心理与拓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景化的校本教材,将教学内容以“心灵导航”、“乘风破浪”等12个主题情景式展现,推行情景式教学改革,并通过心理素质拓展(8学时)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教学团队加强集体备课,统一教学思想,同一教案,制作了配套课件,不断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情景式校本教材《心理与拓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8年6月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上被评为优秀著作三等奖。
3.开展专项课题研究
近年来,教学团队先后申请省级课题立项4项,校级课题1项(附注),已结题3项,发表研究论文12篇。其中《成长驱动潜能开发--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2017年12月获省人民政府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注重创新,丰富活动体系建设
1.创新育人“心”模式
中心积极探索思政十大育人工程中“心理育人”的有效路径,将“心理育人”融入到学生思政工作和日常管理中,积极探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心”模式。
(1)“开心·成长”中心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规律,契合“3·20”、“5·25”、“9·20”、“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以“开心·成长”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在覆盖面上下工夫、在针对性上做文章。开展了全体学生都参与的主题班会活动,做到全覆盖;开展了微视频比赛、笑脸征集、“与心理咨询师约饭”等个性化的特色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实效性,也丰富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鲜活校本资料。
(2)“育心·助梦”实施了“育心·助梦”学生励志培养计划,构建了以“资育结合”为特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给予学生经济援助的同时,关注孤儿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定期有老师与他们谈心,安排校领导与他们一起进餐,将餐桌变课桌,把食堂变教室,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支持,该项目被列为省教育厅实践育人特色项目立项计划。
(3)“和心·家园”形成了以“和心·家园”为特色的公寓文化育人体系,以安全文明和谐为目标,关注宿舍区安全卫生,更关注宿舍内的人际和谐。在学生宿舍设立学生谈心室,及时接受学生交心谈心,通过对宿舍管理员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微活动等方式,发挥宿舍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探索社区化管理建设和心·家园》获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优秀学生工作案例二等奖”(2015年)。
2.打造院部新亮点
学校注重充分发挥二级教学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努力构建“学校有模式,院部有亮点”的工作格局,鼓励各二级学院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色、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前,医学院的《聆灵心声》报、趣味运动会;机电工程学院、美容学院开展的心理微电影大赛;护理学院女生心理健康系列活动等已初具院本特色。其中美容学院的心理微电影《贷不走的爱》获2017年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
3.搭建网络新平台
中心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题网站。网站设有“中心简介”、“中心动态”、“基地建设”、“热点关注”、“心灵SPA”、“心灵科普”、“温馨解答”栏目,及时动态更新,专题网站成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宣传的工作平台。团委开通了以青年学生群体为主题的“湖小职”微信公众号(2015年3月),共同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服务,“湖小职”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处于全省高职院校领先位置,在全国职业院校微信排行榜上最好成绩排名第一,微信公众号“湖小职”获2015年度湖北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十佳移动公众平台”,学校被中国青年报授予“中国职业院校新媒体五十强之优胜高校”称号。
4.拓展实践新领域
中心发挥自身优势,多次下部队、进工厂、进学校,到所在地驻军部队、华中光电公司、开发区高新公司、孝感市公安局、体育路学校、大悟黄麦岭中学、孝感航天中学等进行专题讲座,得到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的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普及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孝感市文明办、市教育局联合开展“向日葵计划”,深入到孝感留守儿童学校、孝感市诸赵小学、渡口小学、文化路小学、沙沟小学开展团体辅导,积极主动关爱留守儿童,给予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中心被团市委授予“孝感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2015年)。
(四)优化服务,加强防范体系建设
1.普查建档
中心建立新生心理健康筛查机制,实行全覆盖筛查,对排查出来的学生建档立卡,通过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个性分析,力求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做到一生一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教育计划,增强教育针对性,提高教育实效性。
2.常态咨询
中心坚持开展常态化咨询工作,实行5+2值班制度,做到“有求必应”,同时聘请孝感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医院、心理医院的专家到心理中心开设“专家咨询室”。在教学楼、宿舍楼、寝室、教室醒目位置张贴心理咨询中心咨询预约电话和详细地址,提高学生知晓率。对前来咨询学生建立台账,做好咨询记录,严格为咨询学生保密。近3年来,中心接待咨询大约1200余人次,未发生极端心理事件和责任事故。
3.定期研判
中心结合学生心理问题发生规律,注重加强重点时段和关键节点的心理健康管控,落实“4个25天”的防控预警,实施“节假日六步工作法”,有效地减少了事件发生率。中心定期召集二级学院、宿管中心、保卫处、教务处等部门联席会议,通过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管理人员、心理委员、心理信息联络员、宿管员、安保人员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日常行为表现,加强对学生因情感、经济、学习、就业等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研判,及时发现苗头,做到早发现、早介入。
4.有效处置
为切实提高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学校制定了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认真落实“调查处置、信息报送、舆情管控”等工作要求,并与孝感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了转诊机制和就医绿色通道,做到“快速响应”。保卫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在教学楼、宿舍楼、寝室、教室等醒目位置标注校园110报警电话,校园内一旦发生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要求院部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都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协助中心、保卫部门共同处置,并结合实际开展相关学生必要的心理辅导,必要时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家长通报有关情况,以履行告知义务并取得家长的配合。
注:
(1)《契合高职学生身心特点的< 心理与拓展>课程建设》,省教育厅2016年学生工作精品资助项目,袁丽容,已结题。
(2)《基于团体辅导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2016年校级课题。胡敏,已结题。
(3)《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项目》,2017年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资助项目。陈雯,已结题。
(4)《成长驱动潜能开发--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2017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评为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黄琼、袁丽容、丁浙英、何玉初。
(5)《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志愿行为倾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研究》,共青团中央2018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立项项目。陈雯,已结题。